废旧市场 废旧物资 二手设备 回收废料 危废处置 固体废物处理
眼下,中原大地即将进入秋收、秋耕、秋种的农忙时节。作为全国粮食生产“压舱石”,河南用1/16的耕地产出了全国1/10的粮食和1/4的小麦。然而,粮食高产背后的高强度施肥也付出了额外的生态环境代价。2024年,河南PM2.5年均浓度达46.8微克/立方米,居全国末位,超出国家二级标准33.7%。如何在守护“粮袋子”的同时留住“好空气”,已成为河南高质量发展路上必须破解的难题。笔者通过调研梳理撰写本文,以探讨两者兼顾的路径。
农业施肥与PM2.5存在关联性
河南农业大省的定位决定了农业生产需高强度投入。全省普遍实行“小麦—玉米”一年两熟轮作,耕地复种指数高,作物氮素需求旺盛,化肥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必要投入。
当前,河南化肥施用呈现“总量大、强度高、结构偏、方式粗”的显著特征。从用量和使用强度上看,2023年,全省化肥使用总量达584万吨,是全国均值的3.6倍;以“本省总面积”为计算口径,施用强度为35吨/平方公里,是全国平均水平的3.7倍,位列全国第一。从使用结构和方式看,因小麦、玉米等粮食作物对氮素需求高,氮肥在化肥中占主导;控释肥等新型高效肥料使用率较低,且不少农户习惯表层撒施。这些问题导致氮素挥发流失率高达15%—30%,导致每年约有47万吨氮从化肥中流失排入大气,为PM2.5污染埋下隐患。
大量的化肥尤其是氮肥,如何一步步变成PM2.5?从化学反应机理上看,氨是PM2.5“核心成分”的“必需品”——没有氨,PM2.5中占比60%的硫酸铵、硝酸铵就难以形成。例如河南省濮阳市南乐县龙王庙省界监测站数据显示,PM2.5中铵根离子(NH4+)实际数量占比达56%,是硝酸根的1.9倍、硫酸根的6.2倍,更是硫酸铵、硝酸铵等污染物形成的核心支撑。
调研发现,氮向PM2.5的关键转化路径有两条:一是尿素、碳酸氢铵等氮肥在土壤脲酶作用下会分解挥发氨气。作为大气中唯一的碱性气体,氨气会与SO2、NOx转化而成的H2SO4、HNO3发生反应,生成硫酸铵、硝酸铵,这类物质占PM2.5质量的60%。二是氮肥经硝化、反硝化作用还会释放NOx,一方面会氧化为硝酸,与NH3生成硝酸铵;另一方面会辅助生成臭氧,加速挥发性有机物转化,间接推高PM2.5浓度。
农业施肥与PM2.5污染呈现时空“绑定”特征
调研发现,化肥施用与PM2.5之间呈现出一定的时空规律特征。
空间上,高污染区与粮食主产区高度重合。从全国范围看,PM2.5高浓度区域(如京津冀及周边、汾渭平原)与华北平原、长江中游平原等核心粮食产区高度重叠,粮食主产区省份普遍呈现出种粮规模与PM2.5浓度的正相关性。从河南省内看,豫北、豫东、豫中黄淮海平原粮食主产区(小麦、玉米种植占全省65%以上),恰好也是PM2.5高浓度区。在这些区域,化肥施用强度远超豫西非粮食主产区,加上三面环山的地形制约和秋冬季静稳天气影响,污染物难以扩散。值得注意的是,豫北、豫中部分城市空间相对而言较为紧凑,导致城市间污染物容易“串门”,进一步加剧了区域污染。
时间上,施肥期打破了PM2.5“冬高夏低”的常规。从年际变化来看,2016年—2024年全国化肥使用量减量16.6%、PM2.5下降30.2%,河南化肥使用量减量15.7%、PM2.5下降37.9%,两者“同降”趋势明显。从月度维度来看,我国北方PM2.5常规呈“冬高夏低”态势,但河南的施肥期打破了这一规律:3月小麦返青追肥,会让PM2.5降势减缓;6月—8月玉米三轮施肥(底肥、追肥、补肥),会拉低夏季PM2.5排名,比如濮阳市PM2.5浓度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单月月均排名2025年1月—5月为倒60左右,6月—8月跌至倒10、倒5、倒5;10月小麦底肥施用叠加气象条件恶化,会进一步推高PM2.5浓度,形成污染“凸起”。
这种关联性河南并非个例。对比同为粮食主产区的黑龙江绥化(一年一熟,以玉米为主)与河南濮阳(一年两熟)两地数据可见,尽管两地耕作制度、气候差异巨大,但绥化在4月春耕施肥、7月玉米追肥、11月秋施基肥期间,PM2.5同样出现了不同于常规的波动,这说明农业施肥对PM2.5的影响是全国粮食主产区的共性问题。
以三措并举破局,兼顾保产与治污
对于粮食产区而言,守护“粮袋子”和留住“好空气”都是关乎民生的重要事项,需要系统谋划。笔者认为,兼顾“保产量”与“治污染”,需从政策、技术、产业三方面协同发力。
一是政策保障,健全补偿与考核机制,平衡区域权益。建议相关地方按“化肥用量—氨排放系数—PM2.5贡献权重”,测算粮食生产的额外生态环境代价,关联适用的中央财政专项补偿资金,用于化肥减量增效;可以探索跨省补偿机制,以粮食供应受益补偿资金优先支持农业面源治理。可考虑将氨浓度纳入常规监测,掌握合理施肥的氨排放对PM2.5的实际贡献,为考核提供参考。此外,构建跨部门协作体系,增设“农业源PM2.5防控协同工作组”,就技术推广与肥料、监测与成效评估等事项形成联动机制。
二是技术支撑,推广减量增效,减少氮素排放。在高效施肥技术普及的基础上,通过“田间课堂+线上指导”向农户推广测土配方施肥、化肥深施/侧深施、水肥一体化等技术,有效减少氨挥发。针对缓释肥、控释肥、有机肥等新型环保肥料“价高难推广”问题,通过补贴农户和肥料企业,促进新型环保肥料的广泛使用。另外,可以实施定额监管,按土壤肥力明确作物氮肥施用上限,落实“定额监管+超量约束+达标补贴”,对未超定额的农户、合作社给予化肥补贴,超定额则取消补贴并重点监管。
三是产业转型,优化种植结构,打造生态闭环。严守耕地红线与粮食安全底线,适度扩大大豆等低氮作物规模,发展油菜、花生等特色经济作物,优化粮经比例(农作物种植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的比例),降低区域整体氮素需求。优化农业空间布局,以濮阳、周口等粮食主产地市为试点,按“近郊减量、远郊稳定、全域循环”原则,在城市周边5公里内削减30%高强度种植面积,发展低肥耗都市农业;远郊集中建设高标准农田,同步推进种养循环基地建设,用有机肥替代化肥,实现“秸秆—饲料—粪便—肥料—耕地”的生态闭环。延伸农业产业链,培育小麦、玉米等作物的地理标志品牌,建设产地初加工与精深加工中心,提升农产品附加值;发展“农业+文旅”新业态,拓宽农民增收渠道,形成“减量不减收、提质又增效”的良性循环。
特别申明:“废旧市场”所推送资讯均来源于环保行业各新闻平台,由[废旧市场]整理编辑,非商业用途,目的在于传递行业信息,内容仅供参考。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涉及版权问题,请联系【废旧市场】做删除处理。
首页 | 关于废旧市场 | 服务条款 | 联系我们 | 免责声明 | 付款方式 | 平台执照 | 意见反馈
客服:0315-2023808
ICP经营许可证编号:冀ICP备18022173号-2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:冀B2-20210043
客服热线:0315-2023808 工作时间:9:00-21:00
共赢热线:
0315-2023808
扫一扫
下载废旧市场APP